修葺
修葺
老家在過年後有了一番氣派的大整修。當我間隔一個多月後再踏進那棟房子時,我將會在心裡失聲叫出對陌生的恐懼,但我的臉一定冷靜而不煽情,仍舊一副微笑堅定的樣子……我從前的視覺記憶也許已經隨著預感和恐懼而倒塌了…..
灰霉氣息的泛黃竹藤製桌椅,從原本站立了三十幾年的水泥和青藍色瓷磚地板上被移開,厚厚的灰塵面對傢俱離開的空曠有著失落,壁燈黯然地在夜晚昏黃著,牆上字畫更顯蒼白。木釘窗戶微透著窗外的濕氣,由於今年過年期間霧氣特別重,位在中壢新屋的老家,竟像是被恆常溼度控管一樣,水分凝結在空氣中久久不去,遠望過去,是一片濕濕暧瞹的美感。近看窗櫺上的木頭年輪被濕氣暈染成一圈圈的深褐色,玻璃窗上則有明顯雨水滑過的痕跡,微冷濕灰清寂的殘冬氣息瀰漫整個空間;老得走不動的時鐘、長久日曬而褪去色彩的窗簾,全身無力地躺在角落,所有物事有著死刑犯的哀戚和絕望,一個個排列整齊而緩慢地向刑場走去。只有工人的金屬敲擊聲「叮、叮、叮、叮」打破死寂,但那敲擊的單音不過也是另一種聽得見的死寂。大伙兒在整理東西的時候,有價值、沒有價值的東西,一股腦兒全扔了。
一隻壁虎停在牆上,完全的靜止,看不出牠是等房子裝修好後離開,或者是停留在牆上直到死亡。
日曆是這棟老屋子裡最沉悶又最時髦的飾品,安靜而面無表情地負載時間的重量,和時間相比之下,工人們辛勤的勞動反而是種「不可承受之輕」,日曆紙被一頁頁撕去,不停更新,撕日曆紙儼然是最前衛又時髦的動作。舊時牆壁佈滿油漆龜裂的細紋,一些特殊的裂紋藏有些許細碎的家族故事,想知道這些故事,跟隨裂紋尋找就找得著,然而現在牆上白漆粉紛紛如鹽灑般落下,找尋過去回憶的路已然崩壞,這房子裡沒有人類為老家的進步和建設感傷…
一開始是阿公老人家嚷著要讓舊房子翻新,他畢竟是這棟老房子的主角人物,說他活到九十五歲這把年紀了,怎麼還能讓親戚看不起,兒女又不是不爭氣,這些年來也賺了些錢,總得要證明給親朋好友看看,便找來工人開始翻新房子。他的身子骨挺健壯,腰身立立像一棵矮小筆直的傲松,精瘦的身材散發著一股奇特的意志力和生命力,深銅色的皮膚和那群建築工人的身影交錯模糊不清,唯一的辨認物是那隻細小柺杖和芥茉黃色的帽子,那情境像極了十幾年前我就讀國小時,一群工人為了加裝一台冷氣,把院子裡一棵枝葉茂密的玉蘭花樹,連根拔起,還拆了圍在樹旁的矮紅磚,又偷走我壓在磚下各種形狀、不同大小和紋絡的樹葉和一隻小蟬屍,和十幾年前的差別在於阿公年紀大後,耳朵重聽,必須在工人群裡互相費力地嘶吼:「你說什麼、什麼、什麼、什麼……。」
(其實什麼也沒有吧!)
在阿公的眼裡,身邊所有人很可能都像畫家孟克畫的〈吶喊〉裡,站在危墜橋上的人一樣扭曲變形,但聽不見他們痛苦的尖叫。
阿公重聽後,所有人圍在他身邊講話的聲音更大,像極立法院裡一群人互相咆哮。阿公多年前也愛談政治,只是時局變化太快,政治對他而言已經是太遙遠的聲音,像空谷回音般在他遙遠的耳朵裡回繞,不過他偶爾會湊趣地用粗話罵上一罵,自己又莫名地蜷在一旁嗤嗤笑著,和沿屋簷滑落的雨水滴在陳年舊甕上的趣味沒什麼分別,因此我深信父親現在對政治的狂熱只是午後雷陣雨前的躁悶。時局變化太快會讓人的靈魂老化速度加劇,阿公身體裡裝的靈魂已將近兩百歲了。封閉的聽覺世界裡,他腦袋裡的那口大古鐘擅自敲快了一百年的晨昏。
整棟房子修葺完畢,阿公人生的舞台便完完全全留給他一個人......只剩他一個人….靜悄悄地……沒有人知道……
這麼想來有點大不敬還有點荒謬,但我心底仍然壓抑不住對阿公的強烈思念,思念著在我身邊的他,彷彿他已乘著祥雲、隨著神秘的仙風飛到了我所不知道的遠方。
叔叔伯伯姑姑嬸嬸倒是全力支持房子的整修翻新,像化裝舞會裡帶著面具不知名的人一樣歡騰沸然,交頭接耳,對房子即將煥然一新有難掩的得意,正如同他們得意於所奉養的老人家,有著人人稱羨的長壽,每當有人讚美阿公的健康長壽時,從他們眼裡噴出的目光,像是兩道穿破塵世烏雲射進天堂的探照燈一般,這是他們長久追尋,以為找到的永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所謂的永恆對他們而言不過是長壽的生命,於是永恆也只能低著頭,和這棟老房子手牽手失落地往死刑台方向走去。
阿公的舞台孤單地留給他自己,常常就這麼在人群旁靜默著,他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孩子孫子們,隔著一層展示櫥窗,欣賞他那身散發天使光暈的永恆衣裳,這三代人有著對現代社會建設進步的誤解而跨越不了的巨大鴻溝。
過不多久,氣候轉成陰雨綿綿的早春,老房子修葺完畢,變成新房子了。春寒料峭,我一個人撐著傘走到附近的土地公廟,燒了一柱香,向土地公爺爺報備這件事
記得小的時候,當父親把幼小的我扛在肩上時,我的目光開始懂得投向他背後的美好年代,攀爬過他的肩膀去想像我未能觸及的風景;父親和他兄弟姊妹們的情感是從土壤裡種植出來的美麗植物,貼近大地,他們的身體則是長期勞動、忍受艱苦而打造出來的完美容器,可以容納再巨大、更巨大一點的靈魂,對生命有著堅韌的執著,加上一點點階級向上的慾望,但他們經常得容忍現代社會對農人的惡劣評價。我倒不是單純、一廂情願地過度浪漫化早期的農村生活,實在是比之週遭讓人疲冷的環境,我更渴望傳統農村生活的溫情。現代年輕人的情感是停留在高空中的氣球,就算極度渴望擁抱大地,也永遠無法降落,稍稍向上漂浮,便立刻爆破。
和阿公有百分之九十相似度的父親,無疑的是個極度詭異的傢伙(從阿公身上可見端倪),把懷舊情緒當彩球般地綁在身上,興高采烈地招搖過市,和這家族裡大多數的人一樣,或者和地球上大多數的人一樣,鮮少感傷。他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故事爸爸」,喜歡把神秘故事盒裡收藏的細小物事,巨細靡遺地連同早期大家族故事說給我聽,甚至可以追溯到曾祖父小時候的故事,分清原委,道盡興衰,(挺囉唆的),很愛使用誇大的肢體動作輔助說明,一下雙手畫個大圓,一會兒蹦蹦跳跳,十足的說書人逗趣模樣,「這邊以前有口井,後來被填平了」「阿公唰唰唰唰兩三下就紮好一個稻草人」、「那隻牛衝地很快,一下子來不及注意,我右腳小指頭就被踩斷了」「門口那條馬路以前種了好幾株枇杷樹」「院子以前是片芭樂園」「後來曬穀場旁邊牽來了兩隻小山羊」……滿臉堆積著推銷員的熱情和笑意,三句不離「後來」、「以前」……把落在他心田的點點滴滴盡數道來,滔滔不絕,好像他就是那位逛過大觀園的劉姥姥。
這個經歷過大觀園的「劉姥姥」特別喜歡向我這樣的「鄉巴佬」獻寶,不停推薦他的童年生活,從前的農莊趣事在他說來,懷舊色彩混雜歡慶氣息,我心中倒是五味雜陳,還有著多出來的、受批評的、幼稚的、無用的多愁善感,導致我對於鄉下老房子的重新整修過度反應,這畢竟不能怪我呀,那些舊有的美好時光,連同淳樸甜美的鄉村景色和阿公父親是同一國的!
站在我身後的是一堆狂暴破碎、機械憂鬱的文明廢墟…..
在大導演侯孝賢所導的一部電影〈戀戀風城〉裡頭,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飾演的阿公和我阿公的身影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悄悄地重疊在一起。清冷暗黑的電影院裡面,我看著巨大螢光幕上我阿公的身影,在電影快結束前的幾個畫面中,佇立在青翠山城裡,自語喃喃著氣候以及收成,語氣飄揚幽遠,目光停留在他眼前的山巒,絲毫沒注意孫子失戀的悲傷心事。包圍兩人的山頭,以極度抒情的綠色填滿電影螢幕的每一寸畫面,如此豐沛飽滿的綠,溢滿祖孫之情的氤氳;在我眼裡,滿山滿谷的綠都是阿公的慈藹。我的世界隨之震盪出圈圈的綠色漣漪,偷偷掉下一滴眼淚,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的一切連同男主角的失戀心碎,都被揉進包容又溫柔的綠色中,這樣的風景是父親記憶裡那我所無法觸及的風景嗎?難道我不是放大父親曖昧且不易察覺的悵然,並試圖從侯孝賢的電影裡追尋父親失落的真實原因?我走出戲院,原來向外無限擴張的漣漪以電影鏡頭般的慢動作倒退成原先的一滴眼淚。
懷舊的魔法足以解構一切,榨乾永恆,並且只剩下一滴眼淚。
我活得像是一個六年級生,抓住懷舊的尾巴,和輕微的「發思古之幽情」,青春因此擔負了額外的重量,因為人家常說七年級生不懂真實的懷舊,懷舊一詞已是過度風格化的大量複製商品,在生產線上等待工人排貨上架。我懷疑這也許是個事實。
時代汰舊換新的速度快的不可思議,整個世界虔誠地屈膝下跪,膜拜機械科技文明,迷信進步、方便即是幸福,熱衷於迅速移動,和致力於研發如何能更快速地移動。漸漸地,懷舊和關閉一個電腦視窗一樣輕而易舉。阿公古早古早在院子裡搖椅上乘涼喝茶,給我們兒孫說的神話故事,被科學丟進故事書裡,回憶和想像力即將萎縮成小孩子咀嚼完的口香糖,黏在博物館的牆上。也許生在科技時代的我們真的可以完成夸父追太陽的心願,但因為夸父始終追不上太陽,不知道他追上了太陽後要做什麼?很可能他下一個目標不存在於太陽系,他會隨著宇宙中的輻射塵浪一同漂流,追趕銀河系裡其他更永恆璀璨的星球,但首先他得蛻變成一個機器人。
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是服從多數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於是學會期待初夏的到來,選個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午後,把阿公那一床棉被拿到院子裡曬,用力拍打棉被,抖落上面的灰塵,企圖撿拾些帶有死亡氣息的吉光片羽,到如今我也只能以這種與世無爭的消極方式修葺我斑白荒敗的靈魂。
老家在過年後有了一番氣派的大整修。當我間隔一個多月後再踏進那棟房子時,我將會在心裡失聲叫出對陌生的恐懼,但我的臉一定冷靜而不煽情,仍舊一副微笑堅定的樣子……我從前的視覺記憶也許已經隨著預感和恐懼而倒塌了…..
灰霉氣息的泛黃竹藤製桌椅,從原本站立了三十幾年的水泥和青藍色瓷磚地板上被移開,厚厚的灰塵面對傢俱離開的空曠有著失落,壁燈黯然地在夜晚昏黃著,牆上字畫更顯蒼白。木釘窗戶微透著窗外的濕氣,由於今年過年期間霧氣特別重,位在中壢新屋的老家,竟像是被恆常溼度控管一樣,水分凝結在空氣中久久不去,遠望過去,是一片濕濕暧瞹的美感。近看窗櫺上的木頭年輪被濕氣暈染成一圈圈的深褐色,玻璃窗上則有明顯雨水滑過的痕跡,微冷濕灰清寂的殘冬氣息瀰漫整個空間;老得走不動的時鐘、長久日曬而褪去色彩的窗簾,全身無力地躺在角落,所有物事有著死刑犯的哀戚和絕望,一個個排列整齊而緩慢地向刑場走去。只有工人的金屬敲擊聲「叮、叮、叮、叮」打破死寂,但那敲擊的單音不過也是另一種聽得見的死寂。大伙兒在整理東西的時候,有價值、沒有價值的東西,一股腦兒全扔了。
一隻壁虎停在牆上,完全的靜止,看不出牠是等房子裝修好後離開,或者是停留在牆上直到死亡。
日曆是這棟老屋子裡最沉悶又最時髦的飾品,安靜而面無表情地負載時間的重量,和時間相比之下,工人們辛勤的勞動反而是種「不可承受之輕」,日曆紙被一頁頁撕去,不停更新,撕日曆紙儼然是最前衛又時髦的動作。舊時牆壁佈滿油漆龜裂的細紋,一些特殊的裂紋藏有些許細碎的家族故事,想知道這些故事,跟隨裂紋尋找就找得著,然而現在牆上白漆粉紛紛如鹽灑般落下,找尋過去回憶的路已然崩壞,這房子裡沒有人類為老家的進步和建設感傷…
一開始是阿公老人家嚷著要讓舊房子翻新,他畢竟是這棟老房子的主角人物,說他活到九十五歲這把年紀了,怎麼還能讓親戚看不起,兒女又不是不爭氣,這些年來也賺了些錢,總得要證明給親朋好友看看,便找來工人開始翻新房子。他的身子骨挺健壯,腰身立立像一棵矮小筆直的傲松,精瘦的身材散發著一股奇特的意志力和生命力,深銅色的皮膚和那群建築工人的身影交錯模糊不清,唯一的辨認物是那隻細小柺杖和芥茉黃色的帽子,那情境像極了十幾年前我就讀國小時,一群工人為了加裝一台冷氣,把院子裡一棵枝葉茂密的玉蘭花樹,連根拔起,還拆了圍在樹旁的矮紅磚,又偷走我壓在磚下各種形狀、不同大小和紋絡的樹葉和一隻小蟬屍,和十幾年前的差別在於阿公年紀大後,耳朵重聽,必須在工人群裡互相費力地嘶吼:「你說什麼、什麼、什麼、什麼……。」
(其實什麼也沒有吧!)
在阿公的眼裡,身邊所有人很可能都像畫家孟克畫的〈吶喊〉裡,站在危墜橋上的人一樣扭曲變形,但聽不見他們痛苦的尖叫。
阿公重聽後,所有人圍在他身邊講話的聲音更大,像極立法院裡一群人互相咆哮。阿公多年前也愛談政治,只是時局變化太快,政治對他而言已經是太遙遠的聲音,像空谷回音般在他遙遠的耳朵裡回繞,不過他偶爾會湊趣地用粗話罵上一罵,自己又莫名地蜷在一旁嗤嗤笑著,和沿屋簷滑落的雨水滴在陳年舊甕上的趣味沒什麼分別,因此我深信父親現在對政治的狂熱只是午後雷陣雨前的躁悶。時局變化太快會讓人的靈魂老化速度加劇,阿公身體裡裝的靈魂已將近兩百歲了。封閉的聽覺世界裡,他腦袋裡的那口大古鐘擅自敲快了一百年的晨昏。
整棟房子修葺完畢,阿公人生的舞台便完完全全留給他一個人......只剩他一個人….靜悄悄地……沒有人知道……
這麼想來有點大不敬還有點荒謬,但我心底仍然壓抑不住對阿公的強烈思念,思念著在我身邊的他,彷彿他已乘著祥雲、隨著神秘的仙風飛到了我所不知道的遠方。
叔叔伯伯姑姑嬸嬸倒是全力支持房子的整修翻新,像化裝舞會裡帶著面具不知名的人一樣歡騰沸然,交頭接耳,對房子即將煥然一新有難掩的得意,正如同他們得意於所奉養的老人家,有著人人稱羨的長壽,每當有人讚美阿公的健康長壽時,從他們眼裡噴出的目光,像是兩道穿破塵世烏雲射進天堂的探照燈一般,這是他們長久追尋,以為找到的永恆,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所謂的永恆對他們而言不過是長壽的生命,於是永恆也只能低著頭,和這棟老房子手牽手失落地往死刑台方向走去。
阿公的舞台孤單地留給他自己,常常就這麼在人群旁靜默著,他身邊的人包括他的孩子孫子們,隔著一層展示櫥窗,欣賞他那身散發天使光暈的永恆衣裳,這三代人有著對現代社會建設進步的誤解而跨越不了的巨大鴻溝。
過不多久,氣候轉成陰雨綿綿的早春,老房子修葺完畢,變成新房子了。春寒料峭,我一個人撐著傘走到附近的土地公廟,燒了一柱香,向土地公爺爺報備這件事
記得小的時候,當父親把幼小的我扛在肩上時,我的目光開始懂得投向他背後的美好年代,攀爬過他的肩膀去想像我未能觸及的風景;父親和他兄弟姊妹們的情感是從土壤裡種植出來的美麗植物,貼近大地,他們的身體則是長期勞動、忍受艱苦而打造出來的完美容器,可以容納再巨大、更巨大一點的靈魂,對生命有著堅韌的執著,加上一點點階級向上的慾望,但他們經常得容忍現代社會對農人的惡劣評價。我倒不是單純、一廂情願地過度浪漫化早期的農村生活,實在是比之週遭讓人疲冷的環境,我更渴望傳統農村生活的溫情。現代年輕人的情感是停留在高空中的氣球,就算極度渴望擁抱大地,也永遠無法降落,稍稍向上漂浮,便立刻爆破。
和阿公有百分之九十相似度的父親,無疑的是個極度詭異的傢伙(從阿公身上可見端倪),把懷舊情緒當彩球般地綁在身上,興高采烈地招搖過市,和這家族裡大多數的人一樣,或者和地球上大多數的人一樣,鮮少感傷。他是一位相當優秀的「故事爸爸」,喜歡把神秘故事盒裡收藏的細小物事,巨細靡遺地連同早期大家族故事說給我聽,甚至可以追溯到曾祖父小時候的故事,分清原委,道盡興衰,(挺囉唆的),很愛使用誇大的肢體動作輔助說明,一下雙手畫個大圓,一會兒蹦蹦跳跳,十足的說書人逗趣模樣,「這邊以前有口井,後來被填平了」「阿公唰唰唰唰兩三下就紮好一個稻草人」、「那隻牛衝地很快,一下子來不及注意,我右腳小指頭就被踩斷了」「門口那條馬路以前種了好幾株枇杷樹」「院子以前是片芭樂園」「後來曬穀場旁邊牽來了兩隻小山羊」……滿臉堆積著推銷員的熱情和笑意,三句不離「後來」、「以前」……把落在他心田的點點滴滴盡數道來,滔滔不絕,好像他就是那位逛過大觀園的劉姥姥。
這個經歷過大觀園的「劉姥姥」特別喜歡向我這樣的「鄉巴佬」獻寶,不停推薦他的童年生活,從前的農莊趣事在他說來,懷舊色彩混雜歡慶氣息,我心中倒是五味雜陳,還有著多出來的、受批評的、幼稚的、無用的多愁善感,導致我對於鄉下老房子的重新整修過度反應,這畢竟不能怪我呀,那些舊有的美好時光,連同淳樸甜美的鄉村景色和阿公父親是同一國的!
站在我身後的是一堆狂暴破碎、機械憂鬱的文明廢墟…..
在大導演侯孝賢所導的一部電影〈戀戀風城〉裡頭,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飾演的阿公和我阿公的身影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悄悄地重疊在一起。清冷暗黑的電影院裡面,我看著巨大螢光幕上我阿公的身影,在電影快結束前的幾個畫面中,佇立在青翠山城裡,自語喃喃著氣候以及收成,語氣飄揚幽遠,目光停留在他眼前的山巒,絲毫沒注意孫子失戀的悲傷心事。包圍兩人的山頭,以極度抒情的綠色填滿電影螢幕的每一寸畫面,如此豐沛飽滿的綠,溢滿祖孫之情的氤氳;在我眼裡,滿山滿谷的綠都是阿公的慈藹。我的世界隨之震盪出圈圈的綠色漣漪,偷偷掉下一滴眼淚,所有的一切的一切的一切連同男主角的失戀心碎,都被揉進包容又溫柔的綠色中,這樣的風景是父親記憶裡那我所無法觸及的風景嗎?難道我不是放大父親曖昧且不易察覺的悵然,並試圖從侯孝賢的電影裡追尋父親失落的真實原因?我走出戲院,原來向外無限擴張的漣漪以電影鏡頭般的慢動作倒退成原先的一滴眼淚。
懷舊的魔法足以解構一切,榨乾永恆,並且只剩下一滴眼淚。
我活得像是一個六年級生,抓住懷舊的尾巴,和輕微的「發思古之幽情」,青春因此擔負了額外的重量,因為人家常說七年級生不懂真實的懷舊,懷舊一詞已是過度風格化的大量複製商品,在生產線上等待工人排貨上架。我懷疑這也許是個事實。
時代汰舊換新的速度快的不可思議,整個世界虔誠地屈膝下跪,膜拜機械科技文明,迷信進步、方便即是幸福,熱衷於迅速移動,和致力於研發如何能更快速地移動。漸漸地,懷舊和關閉一個電腦視窗一樣輕而易舉。阿公古早古早在院子裡搖椅上乘涼喝茶,給我們兒孫說的神話故事,被科學丟進故事書裡,回憶和想像力即將萎縮成小孩子咀嚼完的口香糖,黏在博物館的牆上。也許生在科技時代的我們真的可以完成夸父追太陽的心願,但因為夸父始終追不上太陽,不知道他追上了太陽後要做什麼?很可能他下一個目標不存在於太陽系,他會隨著宇宙中的輻射塵浪一同漂流,追趕銀河系裡其他更永恆璀璨的星球,但首先他得蛻變成一個機器人。
適應社會的生存法則是服從多數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於是學會期待初夏的到來,選個風和日麗、陽光燦爛的午後,把阿公那一床棉被拿到院子裡曬,用力拍打棉被,抖落上面的灰塵,企圖撿拾些帶有死亡氣息的吉光片羽,到如今我也只能以這種與世無爭的消極方式修葺我斑白荒敗的靈魂。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